导语: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在保健食品打“四非”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然而,非药物的减肥药却企图打减重药物疗效的擦边球,屡次撞线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警告线。
近年来,全球药物监管部门对减肥药的审批趋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在保健食品打“四非”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强调:“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但是,不少非药物的减肥药,包括消费者熟悉的一些大品牌如碧生源、大印象、绿瘦等却企图打减重药物疗效的擦边球,屡次撞线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的警告线。
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肥胖患者逾9000万,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而减肥产品生产商眼中看到的是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专家指出减肥产品本质上属于保健品范畴,不是药品。“保健食品不是药品,不能声称治疗功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说。但作为非药物的减肥产品为了打响品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不惜铤而走险夸大功能,在营销上打减重药物疗效的擦边球。如宣称能“喝喝出好身材”的大印象减肥茶从其产品成分中可知这是保健食品,但却宣称“经功能试验证明,具有减肥、调节血脂”的药用保健功能。而碧生源也因涉嫌“夸大产品适应证、功能主治或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断言、保证”,在2009年广东省第五期违法保健食品广告公告中被收录进黑榜。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这些减肥类保健品销售中,营销成本高达惊人的60%-70%。据碧生源2012年年报显示,全年销售收入4.75亿元,但广告及市场营销开支超过了销售收入,达到5.63亿元,其中广告高达3.12亿元,占其收入的65.6%。大印象减肥茶的支出不敌碧生源,但广告费用在2006年时就达到了1.5亿元。“本质上产品没什么差别,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靠广告,找卖点。”业内一位营销总监如此说。
妆品网 特别发稿
上海化妆品代加工 上海化妆品oem 上海化妆品厂 上海化妆品生产 化妆品代理加盟 化妆品代加工 化妆品o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