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露洁牙膏被指含有致癌物质的风波,是跨国公司诚信危机的一起崭新案例,经过2005年的数次风波,中国消费者对于洋品牌信心已然动摇。从无条件崇洋的消费心理,到现在的怀疑和批判,洋品牌的光环已经逐渐黯淡。与此同时,文化上的“崇洋”似乎也走到了一个重新整合的节点,它要解决的是中国现代化与崇洋心理之间的一种辨正关系 消费崇洋时代终结?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苏东报道 长期以来,中国消费者对于洋品牌的无条件崇拜惯坏了这些跨国公司,也为自己招来了许多歧视。然而,今年来接连发生的消费事件使得洋品牌的光环在慢慢褪去,高露洁牙膏被指含有致癌物质事件只是加重了这种趋势 崇洋情结 王盟的洋货情结是从1992年开始的,那时候他小学毕业,用蜂花洗发膏,经常为去除头屑而烦恼。 初中的时候,他开始使用飘柔洗发水,这个产品去头屑的强劲功能让他对洋货有了全新的认识。从此以后,王盟开始使用上了许多洋货:牙膏用高露洁,香皂用力士,洗面奶用碧柔…… 在和记者见面的时候,王盟自称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他仍然不得不承认,自己在生活中离不开洋货,因为在许多领域,国货的水平仍然赶不上洋货。“我身边的朋友很多时候都是非洋货不买,我虽然不赞成这样,但是很多时候确实没有办法,洋货虽然贵,但同时代表了优秀的质量和服务。”
高露洁事件加重洋品牌危机 王盟的这种观点从2005年开始变得摇摇欲坠。就在听说高露洁牙膏可能含有致癌物质的第二天,他到超市去买了两管两面针,并且赌咒发誓不再使用洋品牌刷牙。 与此同时,高露洁事件发生后,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截止到北京时间星期二的下午三点)显示,在43045人的受调查者中,有38983人表示今后不会购买高露洁牙膏,占到了全部受调查人数的90.56%。 这一事件缘起于英国伦敦《标准晚报》科技记者马克·普里格和贝利卡·劳伦斯在4月15日的一则报道。报道称:“超市里出售的数十种牙膏今天接到了癌症警告。除此之外,抗菌清洁产品,包括洗碗液和洗手产品,也同样接到这种警告。研究人员发现,化学物质三氯生能够和经氯消毒的水反应生成三氯甲烷(俗称“哥罗芳”)。如果吸入大量三氯甲烷,就会导致消沉、肝病,有些时候甚至导致癌症。 而在该报列举的产品中,就包括了高露洁全效清爽彩条牙膏、高露洁全效牙膏等产品。事件被中国媒体报道后,高露洁迅速作出反映,否认了这一指责。 高露洁牙膏的生产商广州高露洁棕榄有限公司对媒体表示,高露洁全效牙膏已经由全球各相关权威机构审查与批准,其中包括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英国药品及健康管理法规署以及多家政府管理机构。世界各地没有任何政府有关机构要求回收高露洁全效牙膏。大量的科学依据及长达十几年的全球消费者的使用,充分证明了高露洁全效牙膏的有效、有益及安全性。
4月19日,媒体又披露出宝洁旗下的佳洁士同样含有三氯生。随后,国家质检总局表示,该局已经就此事件开始进行调查研究。 跨国公司的对华歧视 事情的真相大白还需要时间,但是中国消费者对于洋品牌的信心已经呈下降之势。王盟正在他的朋友圈子里发起一场“抵制洋货”的行动。他对记者说,关于近期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和高露洁事件以及sk-ii化妆品事件,他本人并不是觉得外企不能犯错误,但他对于洋品牌常年在中国采取蛮横的态度非常不满,要求大家抵制这些洋货。 王盟对记者举例说,这些品牌在被揭露出问题后,普遍的态度都是先声明自己是经过多少个国家的消费者检验,拥有如何严格的控制手段,直到最终发现错误无法掩饰的时候,才能真正承认。 针对这种现象,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也部分认同王盟的观点。他认为,这种现象既不正常又很正常。说这种现象不正常,是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有这么多国人心目中的大牌跨国公司遭遇这么严重的品牌危机;说这种现象正常,是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跨国公司在这方面长期积累下来了许多问题,他们自己浑然不觉,或者分明知道了也无意改正,这些问题借一个当前的契机集中爆发出来,也实在是不足为奇。 他分析说,某些跨国公司确实对中国消费者存在歧视,就如同他们对待另外一些发展中国家消费者一样。例如卡夫公司的转基因饼干和金宝汤的转基因成分,他们在欧盟从来不敢卖转基因的产品。梅新育认为,“这个问题既然存在,就迟早要爆发,除非这些跨国公司在事情爆发之前及时自我改正”。 然而,跨过公司在认识到问题后,并没有及时自我改正。比如肯德基在被查出产品含有“苏丹红”后,很快宣布其它产品并未“涉红”,但是之后又被发现同样问题,致使自身名誉扫地。再比如sk-ii在被指控产品存在问题后,迅速搬出有利益关系的明星来为其正名,显然也未能正确对待消费者。 消费歧视 而王盟们对于跨国品牌的抱怨还并不仅仅限于此
上海化妆品代加工 上海化妆品oem 上海化妆品厂 上海化妆品生产 化妆品代加工 化妆品oem 化妆品代理加盟